谢天振教授
教育背景及学术经历
196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1982年获上海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今先后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历任上外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任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比较文学暨翻译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季刊主编,《东方翻译》双月刊执行主编,《中国翻译》编委,教育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MTI)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顾问暨翻译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译协理事兼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翻译委员会委员,并获颁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同时受聘为复旦、北大、上海交大、川大、广外、川外、天外等十余所国内著名高校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目前兼任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讲席教授,继续招收比较文学译介学博士生。自1986年起,谢天振教授先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翻译系、浸会大学英文系、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比较文学系、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等校高级访问学者,应邀出席在美、加、日、韩、南非、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主题发言十余次。
学术研究及成绩
主要编、译、著作有:专著《译介学》、《翻译研究新视野》、《译介学导论》、《译介学》(增订本)、《隐身与现身—从传统译论到现代译论》、《中西翻译简史》(合作)、《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主编,“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两人合作,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译介研究》(主编,十二五国家重大项目子项目),《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主编),个人论文集《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超越文本 超越翻译》,学术散文随笔集《海上译潭》,以及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译作数种。
谢天振教授是国内最早从理论上论证翻译文学归属问题和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学者,他提出的“创造性叛逆”的命题、他对编写翻译文学史的理论主张、对“中西翻译史整体观”的探索、以及关于中国文学、文化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走出去的阐释,在国内乃至海外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据南京大学有关机构统计,其学术论著的被引用率在国内翻译界和比较文学界均名列前茅,明显领先于其他同行。
治学思考及寄语
做学问首先应该注意“学术面目要清”,也就是要给自己树立起明确的学术目标,终生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有的人做学问也赶时髦,今天流行什么理论,便做什么理论文章,明天流行另一派理论了,又赶着去写另一派的理论文章。这样的人表面看上去似乎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你始终搞不清他究竟是做什么的。这种人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其次,也是许多前辈学者所教导过的,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要舍得花死功夫,尽可能全面地占有与你的研究相关的资料。人文学科的研究,要靠资料说话,靠事实说话,而不是靠拍脑袋、想当然说话。最后,做学问还要提倡一种奉献精神,不能太急功近利,急求回报。学术研究说到底是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切不能急功近利,指望有什么物质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