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剑教授
教育背景及学术经历
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1999),宾夕法尼亚大学英语系博士后(2001),哈佛大学英语系高级研究学者(2013)。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文学翻译、英语教育与高等教育。曾任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副院长、常务副院长(2001-2005)、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2005-2015)。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校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分委员会委员、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全国英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全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镇江赛珍珠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学术研究及成绩
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外研社等出版著(译)作10余部。在国外A&HCI刊物、国内CSSCI刊物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等转载(摘)30余次。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评为“优秀”。主持完成多项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治学思考及寄语
文学研究的价值何在?
如果人们承认高等教育中,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乃是大学的三大功能,那么,大学教师从事科研与学术研究,似乎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天经地义并不一定能够说服人,包括当事人。比如,很多人就认为,对于教师而言,搞好教学就可以了,不必非要搞科研或者从事学术研究。我们也经常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从事科研与学术研究,主要还是迫于来自学校方面的要求乃至压力和自身申报职称等现实的需求。当然,无论是学校对教师提出科研的要求,还是教师考虑自身申报职称的需要,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我想追问的是:作为教师,除此之外,我们是否还能寻找到从事科研和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呢? 就个人体验而言,从事学术研究,是我看待这个世界和人生的一种表达方式。就像音乐家通过乐符、画家通过画笔、舞蹈家通过身体、作家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一样,作为一名讲授和研究文学的教师和学者,我是通过对文学和文化文本的阅读和阐释,把自己对世界可能是微不足道的部分认知传递给学生、把世界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与文化文本译介到中国、把自己喜欢和/或认为需要进行研究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撰写成学术论文或者学术文章与同行进行交流,以此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当一个人明确了自己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之后,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就应该不成其为问题了。对我而言,在全球化的今天,从事西方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与学者,应该具有一种“世界意识”与“全球视野”,那就是,要学会在学习和研究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同时,不能忘记了中国文学和文化,应该在加深对双方文学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多采用跨文化的角度反省本土文化及其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促使我们学着从双方文化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看待人类。当然,这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但不妨把它设立为学术研究的一个标杆。 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学者,我都力图遵循中国古代荀子所倡导的“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荀子·正名》)——这是我所崇尚的学习、教学和从事学术研究时的一种谦卑的境界和人生哲学。 我越来越认识到,学术研究,就是一个在真理的道路上不断思考、不断追寻、不断追问的过程。这,也是我为自己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大学是思想交集的场所,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也应该是让人思考人类生存意义、学问真谛的地方,而大学为此所能提供的场所和平台,至少应该包括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 ——这,在我看来,就是我们今天从事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