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双年会暨“文学经典重估与当代国民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7-07-14  来源:中国社科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查建国 李玉)面对多元文化主义和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对撞,网络时代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浪潮冲击,如何呵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使文学经典真正成为慰籍心灵、愉悦精神和陶冶情操的正能量?这是摆在学术界面前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7月7日至10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双年会暨“文学经典重估与当代国民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学术机构、科研机构的27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陈众议以“经典重估是时代的需要”为题作重要讲话,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叶兴国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元文化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龙主持开幕式。
     

      文学经典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的结晶
       陈众议表示,经典重估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使然,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经典复习,以便在多元文化语境中主导国家意识,培植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文学作为人文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心最深刻最具体最鲜活表征,也是民族文化最坚韧、最稳定的基石。文学经典一方面为我们提供鲜活画面情景,同时首当其冲成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乃至个人心性褒奖和贬义对象。文学经典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的结晶,但同时也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拿取或者是舍弃的首当其冲对象。
       陈众议认为,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者,我们的信心当然是建立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伟大文明基础之上,我们的工作也是为了强健发展文化,中华文明由古至今延绵不断、生生不息,也正是因为中华文化能变通古今之变化,聚海纳百川之气魄。
       叶兴国表示,在国际格局演变的复杂过程中,外国文学经典的重估与国民教育尤为重要,它事关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事关文明的交流与互鉴。重读文学经典将会产生丰富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让更多人读懂文学经典,读懂中国,读懂世界。
       彭青龙表示,核心素养包括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工具。基本素养从外语学科来看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素养、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超学科素养。基本素养是知识能力掌握,学科素养是人文底色,强调人性人情人生。跨学科素养是社会成色,体现仁济。核心素养与经典阅读的关系值得探讨,人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社会,经典阅读有利于健康生活、有利于审美立志、有利于心怀天下,这种书是大学生应该读的书籍。但调查显示,2013-2015年英语类专业大学四年阅读英文/中文经典书籍大约5本,几乎大学生包括研究生读20本以上英文和中文经典书籍,文学经典是非常少的,这是一个令人担忧问题。
       彭青龙提出,中国正在经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型,也面临着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培养服务需求、兼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如何将“全人”教育落到实处、落到明处、落到细处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阅读中外文学经典不失为提高核心素养的基础。


       文学经典阅读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外国文学经典阐释、国民教育、翻译与接受、多元文化等主题展开讨论。
       围绕“文学经典重估与当代国民教育”这一议题,北京大学教授申丹阐述了双重叙事运动如何互为对照、互为排斥、互为补充,在矛盾张力、交互作用中表达出经典作品丰富复杂的主题意义,强调双重叙事运动对挖掘经典的深刻内涵的重要作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蒋洪新以“大学与经典阅读”为题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和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生在经典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经典阅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南京大学教授王守仁认为,外国文学经典阅读是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从大学通识教育视角分析了外国文学经典的内涵、特征、建构及传播方式,并就文学经典读什么、怎么读和如何读表达了他独特的洞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都探讨了对文学教育观的再认识,认为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激活世界文学经典的心灵感化功用,重振文学的教育功能,并通过文学教育重新找回文学艺术“给我们压缩了的逝去的生活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程巍在解读“文化殖民”以及“英文系传统”现象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史的复杂关系中,要反思“传统”的建立、动机、知识谱系及其现状,建立更为平衡的批评立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建军探讨文学经典的恒定要素与时代需求,提出经典阅读及其人文教育在当代社会的新价值与意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查明建分析20世纪中国文学世界性进程的曲折和复杂性。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就素养问题、翻译标准单一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应注重文学作品译介和传播
       与会学者还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历史进行深入讨论。浙江大学教授聂珍钊从口头文字到脑文本的思考过程进行分析,他认为,为了获取脑文本,一个人需要学习和教诲,而文学是教诲的最重要工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论述中国和英国文学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时指出,一些一流的古今中国文学作品却没有完整的英译本,因而当今在实施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战略时应将重点转向这方面的译介和传播。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蒋承勇探讨从“实验小说”到“现代主义”的流程认为,现代主义之“实验主义”的精神品格与方法论,直接源自自然主义所倡导的“小说实验”。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乔国强从“公共领域”与“革命批评”话语的视角分析伊格尔顿《批评的功能》中的政治性。南京大学教授何成洲以莎士比亚、易卜生与奥尼尔在当代中国的改编和演出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面对和理解跨文化性、文化互动等问题和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梁展分析了全球史与世界文学研究的未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提出了经典阅读及其人文教育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与会学者还以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具体文本进行阐释,清华大学教授王敬慧探究了库切作品《等待野蛮人》与中国的文化渊源关系,以及库切对文学创作、批评的相关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邱雅芬基于对当代日本的《论语》阐释,肯定了中国经典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生命能量及其现代意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尚必武探讨了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两种文化的互补性。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杨明明认为,应重新审视和重估18世纪俄罗斯启蒙文学。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都岚岚以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奥兰多》为例,讨论酷儿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具体路径。
       在主编对话环节,《外国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程巍、《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李维屏、《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宋炳辉、《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外国文学动态研究》主编苏玲、《外语与外语数学》副主编纪秀明、《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就“刊物关注的学术前沿”、“刊物的特色”以及“对中青年学者论文发表的建议”等热点问题与参会专家学者展开探讨和交流。
在闭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体武认为,此次会议是一场聚焦学科前沿的重要学术盛宴,是规格最高、参与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学术盛会之一。国内相关领域学者、主要学术刊物的主编以及重要学术组织的领导,专家学者的主旨发言和主编对话的深刻交流使参会者们受益匪浅。散发着“经典能量”的文化遗产,不仅在历史生成和时代向度不断勾连的阐释中播撒着新的意义,而且在跨学科和跨国界对话和交流中传递新的能量。
       在本届双年会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召开了理事会议。经表决,学会同意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彭青龙牵头,适时成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分会。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查号:86-21-54740000

More

沪ICP备05052060 沪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