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届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高端论坛在内蒙古召开

发布时间:2017-10-10  作者:查建国 陶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查建国 通讯员陶兰)9月29-30日,由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学科点、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高端论坛”在内蒙古民族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当代学者应当以高度的自觉和担当站在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和推动文学多元繁荣的洪流之中,为促进中国民族文学的传播与译介、中外民族/族裔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做出有益探索。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白庚胜,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主编、《东方翻译》执行主编谢天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建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孙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朱振武,上海市比较文学协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宋炳辉,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任一鸣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与会专家从民族/族裔文学的创作与批评、译介与传播等两个主要维度展开研讨,内容涉及当下民族/族裔文学的热点与难点、中外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的研究与翻译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特殊的文化蕴涵、民族/族裔身份定位与认同、归化与异化等多个方面,立体展示多极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环境下,异彩纷呈的民族/族裔文学文化景观。

  史丹纳在《英国文学史》的序言中,就明确把“种族”、“环境”和“时代”作为影响文学的三大因素。本次论坛的发起人朱振武表示,“怎样研究翻译和传播民族/族裔文化,怎样均衡吸纳各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的精神和精华,怎样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怎样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评中增强自我意识,怎样为‘一带一路’战略献言献策”。在非西方文明不断挖掘和重新肯定自身文化价值的今天,在民族/族裔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今天,民族/族裔文学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及其对文学文化繁荣和发展的产生的启示意义和建设性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

  “长城饮马,何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研究中国文学不讲地域与民族,是无法探清中国文学的内在奥秘的。与会学者分别通过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新指向、民族文学走出去的基础之维、后殖民文学的视角下的中国族裔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化范式研究等选题探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发展指向,揭示民族文化元素在中国文化传承、文化建构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自觉维护和拓展的民族文化传统,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立少数民族文学体制也成为本次论坛的研讨成果与共识。

“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族裔文化文学发展虽然试图前进,但相关研究和意见还相对滞后,不成比例。以英语文学为例,英语文学当然只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但到目前为止,英美文学基本上就等同于英语文学。大多数都忽略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加勒比地区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的文学。”带着这样的思考,朱振武希望与会专家能多挖掘外国文学创作与译介中的“沧海遗珠”,让世界文学以更加缤纷瑰丽的面貌进入中国读者视野。从事翻译的专家学者展开关于翻译本体与功能之争的讨论,从回归文本和阐释的角度,围绕重新阐释“信达雅”、翻译即创作、译者的自觉和翻译的标准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揭示翻译的不是简单的文字交换,而是促进跨文化交际与交流的本质。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查号:86-21-54740000

More

沪ICP备05052060 沪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