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学术专题全国研讨会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2018-06-14  来源:

 

2018年6月9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 学术专题全国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师生代表二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院长罗良功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夏立新教授致欢迎辞。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在大会致辞中分别从外语学科方向新变化、外语学科内涵建设新思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新语境三个方面呼吁学界同仁合力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外语学科学术话语体系。

    上午第一场大会发言由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教授和南开大学王立新教授主持,共有三位发言人作主旨报告。

[胡亚敏、王立新主持照片]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以《比较文学在中国:历史的回顾及当代发展方向》为题,回顾了中国比较文学先后经历的作为研究方法的前历史、非学科的边缘化、学科化和全面复兴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并就中国比较文学在“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新发展、新方向进行展望,号召中国学者在国际学界发出声音,推进中国人文学科的国际化进程

[王宁发言照片]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许钧教授在题为《新时期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与路径》的报告中,认为在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有必要清醒独立地思考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内涵的界定、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许钧教授从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阐释比较文学学科的价值在于在比较中发现、在比较中开拓视野、在比较中以他者眼光进行参照、在比较中加强对话。

[许钧发言照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吴晓都老师发言的题目为《本位、外位与外国文学研究——关于当代外国文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吴老师以老一辈翻译家以中国文学和文化为思想本位的实例,认为当代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既要依赖中国的文化自信,又应结合外位思考方式作参照,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

[吴晓都发言照片]

    上午第二场大会发言由四川外国语大学董洪川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主持,共有发言人作主旨报告

[董洪川、苏晖主持照片]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以《中国学术走出去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话语建构》为题,回顾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在国内外学界产生的学术影响、注重学术创新等方面,阐明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构建理论话语,加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从而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一个范例。

[聂珍钊发言照片]

    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在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深入发展的三个问题》的报告中,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走出去”为例,就中国学术话语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提出了三点思考:首先,中国学者必须做强自己,有必要进行跨知识系统研究,从基础核心概念入手寻求突破,进行创新性阐释;其次,文学批评实践必须与理论建构进行深入而紧密的结合,从而丰富与发展理论话语;再次,中国学者需要以宽阔视野、博大心胸,努力开创中国学术话语的新高峰。

[刘建军发言照片]

    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发言的题目为《走向融合与融通——“跨文化比较”视野与外国文学研究创新》,对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二级学科的设置进行比较,认为中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能为世界文学研究提供中国视野与中国声音,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能为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与建设提供借鉴。就方法论而言,二者既旨归于“世界文学”或“人类总体文学”,也旨归于中国文学与文化。在进行互认、互补、互渗的人文交流过程中,研究者可对具有可通约性的人类文学加以融合,对不同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融通,坚持在文学为本质的基础上,实现走向融合与融通的比较文学研究。

[蒋承勇发言照片]

    《当代外语研究》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以《陈思和“世界性因素”论述的世界性意义》为题,以陈思和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中的个案,指出陈思和研究思想中提出的“世界性因素”是将中国比较文学置于世界比较文学更大框架之中进行文学研究的关键概念。“世界性因素”命题体现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及操作路径,具有理论创新和学术话语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当下中国学者对自身的身份意识和学术立场加深思考。

[杨枫发言照片]

    中国人民大学高旭东教授在题为《中国学派:从单向阐发、文化对话到海纳片面之百川》的报告中,简明概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从早期阶段运用西方理论方法阐释中国文学作品的单向阐发层次,发展到东西方文化互为主体的双向阐发的文化对话层次的研究方法。高老师指出,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的“早熟”形态与西方文化的“孩童”状态之间、西方文学理论的片面性与中国理论的整体性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中国学者应为形成“海纳片面之百川”的中国学派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高旭东发言照片]

    在短短三个小时中,八位专家学者以集体的智慧火花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做出了贡献,也让听众们对下午即将进行的十八个小组的发言讨论充满期待。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查号:86-21-54740000

More

沪ICP备05052060 沪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