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首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之一)

发布时间:2018-10-23 

      首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之一)

      2018年10月13-14日,“首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高峰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和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者的历史使命与人文担当”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相聚羊城,围绕会议主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与交流。

 

开幕式

      10月13日上午8:30,论坛开幕式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传添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拉美科学院院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吴晓都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彭青龙教授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瑞林教授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传添教授开幕式致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传添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他首先对各位参会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何副校长介绍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基本概况、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现状尤其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传统优势和创新发展。他提到,早在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广外就凝聚比较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的优势力量,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框架内,自主设立了“比较文化研究”二级学科博士点,旨在培养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高层次人才。何副校长的讲话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其中既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指导下,来探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者的历史使命与人文担当,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吴晓都研究员开幕式致辞

      随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吴晓都研究员代表学会祝贺此次会议的召开,他的致辞首先从全球化、多媒体的时代机遇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出发,来审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对世界的重大贡献,由此阐述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者的新使命,认为研究者既要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又要意识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要开展新课题研究,为中国文学的世界话语、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同时,吴晓都研究员发表了关于《文化的互融性与文学“汇流”现象再理解》的演讲。他从比较文学俄苏学派的“历史诗学”和“类型学”两个代表性维度,来探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文化多元共生的“汇流”现象,认为类型学研究所依据的文化相似性,作为文化历史性汇流互融的基础,为我们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的历史与逻辑依据。

比较文学与跨文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开幕式致辞

      紧接着,比较文学与跨文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彭会长从会议主题的高度,以“再出发,自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号召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者认清新形势、探索新使命、实现新担当。他从人类社会、中国与世界关系两个方面所面临之前所未有的宏观新形势,以及中国所面临的人文、政治、学术话语体系等方面的“赤字”问题出发,分析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尤其是中国研究者的阶段性使命,剖析了其与人类命运的内在关联,认为基于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外语学科研究与建设的新变化、新使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者应该从理论体系建构和实践话语体系建构两个方面,来实现其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新担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瑞林教授主持开幕式

 

主旨发言

      本次高峰论坛邀请了诸多学界大腕出席,专家云集。因此,在主旨发言环节,共分5个阶段安排了17位专家进行发言。与会专家共同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者的历史使命和人文担当这一主题,或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历史发展、现实问题与未来趋势入手,或从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理范畴和理想模式着眼,或对文学文化与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关联进行深入探究,或就世界文学交互关系与跨文化阐连来整体把握,进行了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分享与探讨。

 

主旨发言(一)

      第一阶段的大会主旨发言于13日上午在国际会议厅举行,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瑞林教授主持,两位著名学者作了精彩的发言。

欧洲科学院院士、拉美科学院院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欧洲科学院院士、拉美科学院院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后理论时代的性别研究:巴特勒的性别理论之于中国的意义》的精彩演讲。王宁教授整体分析了“后理论时代”理论之于文学文化研究的新态势,认为这个阶段是理论“语境化”的阶段,因此用当下前沿的理论来研究中国问题,需要首先基于中国社会独特之文化现象。据此,王宁教授通过大量生动的中国性别文化现象,从跨文化的视域为朱迪斯·巴特勒与玛莎·努斯鲍姆等人之间的分歧与论争作出了新解读。

浙江省外文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浙江省外文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作了题为《英国文学中的幸福伦理与共同体形塑》的精彩发言。殷企平教授针对共同体研究中“共同体”与“独体”之间的两难困境,认为解决其中问题的关键在于“秩序”与“自由”之间的平衡,而实现这种平衡的关键则是一种“幸福伦理”,也即一种基于“情感文化”的责任感,这是sensibility的根本内涵。随后,殷企平教授通过大量英国文学的文本分析得出结论:文学家们比哲学家们更早、更生动地建构了“幸福话语”和“共同体话语”。

 

主旨发言(二)

      第二阶段的大会主旨发言于13日上午在国际会议厅举行,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进教授主持,共有五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发言。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人文性与世界性人文话语》的主旨发言。查教授从文学与人的关系、“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出发,论述指出文学之于共同体的凝聚和提升作用,认为文学的世界性、情感的共同性、表达的相似性和文学观念的可沟通性是其中的主要原理。查教授通过分析中外人文交流中比较文学的作用机制指出,中国比较文学需要汲取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来发展出自己的学术话语,在保守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倾向加剧的情势下,贡献中国文化的智慧。

北京大学凌建侯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凌建侯教授作了题为《诗学的形态与哲学的诉求——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学术功绩》的主旨发言。凌教授通过对《巴赫金全集》在中国多个版本的翻译与接受情况、巴赫金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力的分析来切入巴赫金的学术功绩,并通过系统地研究概括指出,巴赫金通过诗学的形态来表达一种哲学的诉求,其学术遗产的最大魅力在于通过长篇小说研究最终完成了对独白主义与反独白主义思维体系的建构,并预见了人文研究跨学科、跨文化时代的来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梁展研究员作大会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梁展研究员作了题为《民族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主旨发言。梁研究员通过当前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比较,借由百年前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关于“民族文化自治”主张与此后俄苏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理念的联系与区别,来探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宗教冲突中的民族-文化共同体问题,分析了民族文化分享、民族文化自治与共同体形成之间复杂的历史机制。

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作了题为《库切与奈保尔流散人格比较》的主旨发言。王教授首先分析了“流散”概念及其与“后殖民”之间的关联,进而将概念推向文学史进行考察,认为作家流散人格的形成一般经历儿时、青年、中年三个不同阶段,流散人格个体化差异的形成机制在库切与奈保尔身上具有代表性,不同的家庭、社会、文化等成长和写作背景,同样的“游记”式写作,使得两人成为当代英文流散写作中的典型,也深化了文学与家园、共同体等的关联。

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国时代》的主旨发言。杨教授认为,“共同体”本为文学的核心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灵魂的新理念。他认为,中国有比较文学的领军人物,有具备主体特征的研究创见与学术贡献,也有丰富的传统思想文化为依托,再加上当前的国家文化战略以及业已形成的学科体制,将推动比较文学研究进入了“中国时代”。

 

主旨发言(三)

第三阶段的大会主旨发言于13日下午在国际会议厅举行,由清华大学王敬慧教授主持,共有四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郑燕虹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湖南师范大学郑燕虹教授作了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跨文化研究的启示》的主旨发言。郑教授通过系统分析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已经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响应,成为世界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给我们提供了指导方向,它对于跨文化研究的启示,主要在跨文化研究要秉持包容理念、要彰显文化自信、要注重文化交流互鉴三个方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进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进教授作了题为《比较的诗性与比较文学的空间生产》的主旨发言。张教授认为,“比较诗学”需要从“诗学”概念原初具有的“技艺生产”维度,进一步理解为探讨“比较”本身诗性机制的“元比较”研究。在“元”的意义上,比较文学作为“第三空间”,在逻辑上“生产”了作为“第一空间”的国别(民族)文学和作为“第二空间”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出现划定和打造了国别文学的界线观念。“比较”的诗性机制也使得对于比较研究的方法选择,隐含着“政治无意识”或“伦理无意识”。

武汉大学涂险峰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武汉大学涂险峰教授作了题为《广义形象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发言。涂教授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形象学拓展为一种“广义形象学”,这种形象学思维不仅是“主体”与“他者”之间的互动,还是宗教、历史等等各领域的边界拓展;“广义形象学”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而是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综合视野,其方法论意义在于通过对想象跨界的多维审视,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路,来立体理解和探索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川大学王晓路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四川大学王晓路教授作了题为《认知与学理:知识生产与比较文学》的主旨发言。王教授认为,人文学术在不同文化区域的发展中存在着“社会时间差”与“文化时间差”,后续地区往往容易将先行地区的知识作为自身的“刚需”,因此,共享性知识需要处理与地方经验之间的关系。比较文学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既受语言转换生产的制约,又受民族意识的左右,容易陷入错位、重复、自我阐释等问题。王教授通过对学界现状的分析指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尤其需要回归理性认知与学理原则。

 

主旨发言(四)

      第四阶段的大会主旨发言于13日下午在国际会议厅举行,由南京大学高方教授主持,共有四位专家作了精彩的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聂军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聂军教授作了题为《文化开放与文学借鉴:德意志文学的一个视角》的主旨发言。聂教授认为,德国中世纪文化融汇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和原始日耳曼精神等文化因素,其骑士小说是对法国骑士文学借鉴和再创造的产物;另外,德国16世纪的人文主义运动致力于借由古希腊罗马典籍的译介来建构自己的人文理想。由此,开放的文化视野与积极的文学借鉴,促使德国文学形成了与异族文学互鉴、交流、渗透、融合的发展格局,从而达到艺术与美的融合与创造。

南京大学董晓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南京大学董晓教授作了题为《接受的嬗变与影响的终结—论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命运》的主旨发言。董教授对新时期以来俄苏文学在中国遇冷的历史必然,归因于此前对俄苏作家的狂热崇拜与歪曲误读,认为这种遭遇的遗憾之处,是使得我们当代文学的发展错失了俄苏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俄苏文学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经过20世纪50-60年代消极的歪曲接受,在当代已经趋向终结;同时也由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此长彼消,两国之间的文学比较研究范式,要从“影响研究”走向“平行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周敏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周敏教授作了题为《从多元文化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发言,她立足于“全球化”与“全球分化”的背景,以加拿大为例来探讨多元文化主义在当前的困境。周教授分析了保守主义等立场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批判,指出作为移民国家政治正确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导致“各自为政”、削弱本土文化、极端文化相对主义等问题,也分析了西方试图取而代之的“间性文化主义”的不足。周教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人类作为“类”的内在需求,其对整体性、共同性的倡导,能够解决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开举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开举教授作了题为《双重文明文化转型下中国国家形象的重构》的主旨发言,分析了从古代、近现代、改革开放新时期直至当前中国国家国民形象在外国人眼中的流变,认为应该考察这种流变中的动力机制。陈教授指出,在当前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复杂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形象既是整体的、宏观的,又是个体的、微观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与国家社会体制的完善,同时决定着中国国家形象的重构,也是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内生动力。

 

主旨发言(五)

      第五阶段的大会主旨发言于14日上午在国际会议厅举行,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主持,共有两名专家作了精彩的发言。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作了题为《关于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的主旨发言,从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学、历史拟写与历史题材文学的复兴、科技文明反思与生态文学新走向、消费文化与都市文学创作、后“9·11”文学的缘起与发展、创作形式转型与审美追踪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趋势。杨教授认为,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呈现出作家与作品研究的跨国界、跨文化,跨学科如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科方法兴起,跨界线思考人与自然、环境、动物的关系等等“跨越”的特点。杨教授提出,在这样的态势下,一方面,文本、叙事、形象、审美、民族精神、道义精神等基础范畴的研究要更加重视,另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反思与对复杂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林玮生教授作大会主旨发言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林玮生教授作了题为《论亨利·雷马克“跨学科研究”的另类性》的主旨发言,从学科逻辑理路的角度,认为“跨国家/民族/文化/文明”等是文学之间的“亚种”之跨,而“跨学科”是文学与邻科的“邻种”之跨,两者不能混杂而同为比较文学的学科理据。林教授指出,提倡者、接受者与引荐者三股力量交互叠加,使“跨学科研究”能够行走于本来不属它的比较文学域地,破坏了比较文学学科。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将因人为设定而可能导致消亡,但是作为学术的比较文学则必须严格遵守学理与客观规律,则永远不会“死”。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查号:86-21-54740000

More

沪ICP备05052060 沪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