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新闻

首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之二)

发布时间:2018-10-23 

首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之二)

      2018年10月13-14日,“首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高峰论坛”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和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者的历史使命与人文担当”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位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相聚羊城,围绕会议主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与交流。

圆桌对话

      13日下午5点,本次论坛的圆桌对话与交流环节在第三会议室正式开始。圆桌对话共设置了四个主要议题,由四位学者就各自议题先作引导发言。与会的专家纷纷围绕议题就引导人的发言进行交流与讨论,尤其是青年学者发言踊跃,现场思想碰撞,交锋热烈。

圆桌对话与交流现场

 

议题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领域和研究方法

      圆桌对话的第一个议题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重点领域和研究方法”,对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梁展研究员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郭西安副教授作了引导发言,她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一直就处在对学科自身边界、前提、标准的持续反思和探讨中,需要通过研究实践来推动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完善。

      武汉大学涂险峰教授则通过对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指出,中文与外语两种不同学科出身的学者,面临着如何超越自身视域限制的问题。彭青龙教授认为需要以学科活动的举办来推动、促进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他以“比较文学与国际传播”这样的专业设置为例,认为基于文化主体视角的平行研究大有可为。重庆大学毛凌滢教授则回应比较文学“死亡”的论调,认为恰如有语言存在翻译就不会消亡,只要有文学存在,比较文学就不会消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侯松博士提出了关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是否是并列关系的理论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集美大学许立军副教授认为跨文化研究是源于对比较文学的不满而从中独立出来,山东大学朱耀云副教授则明确认为,跨文化交际不能等同于跨文化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刘峥则提出要区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视域”与“视角”、“整合”与“融合”等方法论范畴的区别。

圆桌对话与交流

 

议题二: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和人工智能

      圆桌对话的第二个议题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和人工智能”,对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梁展研究员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范劲教授首先作了引导发言,他从“人与人文科学如何面对现代技术”的问题出发,提出一种有别于人类学视角的技术-系统论视域,认为自然、社会系统等作为“自组织”具有自我完善、自我改进功能,以系统思维来看,人文价值实际上是作为系统的工具而存在的,应该回答人文科学如何适应技术性的问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博士则从文学的角度提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叙事具有前瞻性,但又有时代性,并未远离现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刘峥则质疑技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转移的思路,认为技术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性本身。

      针对有学者提出文科不真正解决问题而工科则相反的情况,范劲教授认为,这恰恰是文科需要借助工科思维的地方。有学者以狄更斯《艰难时代》对于教育问题解决的作用,来质疑有关学科功能的问题,范劲教授从系统及其次级系统、子系统领域作为“自组织”的自我运作功能来解释。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提出“系统从何而来”的问题,范劲教授回应认为,我们应该更新思路,因为“系统”乃是作为功能性而非实体性的存在。

圆桌对话与交流

 

议题三: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和中国文学国际传播

      圆桌对话的第三个议题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和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清华大学张叶鸿教授作了引导发言,她顺接范劲教授关于以技术作为参照系来反思人与人文性的议题,认为类似这样的议题更需要借助跨学科、跨文化的视域。她认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关键在于要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域,从中国文学文化主体中挖掘世界性、共同性的维度。

      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珂以接受选择机制与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来讨论《骆驼祥子》、《红楼梦》的外译与接受问题,强调传播中的接受维度。张叶鸿教授进一步分享了她关于唐诗德译在德国受欢迎程度在某些方面超过歌德的实证研究。

      彭青龙教授认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深度阐释性的学术文章,在西方主流杂志发表,发出中国学术的“好声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开举教授呼应指出,外国学术期刊具有量大质优、吁求“真问题”等特点,只要有扎实的创见,就应该积极大胆地投稿,以此来推动中国学术话语的世界表达。

圆桌对话与交流

 

议题四: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

      圆桌对话的第四个议题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南京大学高方教授首先作了引导发言,她认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作为学科的社会功能,最重要是落到培养高层次国际文化交流人才上。因此,她提出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之下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学科定位、本-硕-博之间人才培养的衔接和流通机制等问题。

      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详细介绍了杭大在学科专业方向凝练,跨学科、跨语言课程设置,师资的跨领域整合,生源的跨专业汲取等情况。山东大学朱耀云认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需要首先建立规范的、科学的教学及其评估体系。彭青龙教授则介绍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的规划,将在教材编写、师资提升、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

圆桌对话与交流

 

分论坛讨论

      此次高峰论坛除了大会主旨发言和圆桌对话交流,另外围绕会议主题设立了四个分论坛,分别就比较文学与诗学、全球视野与区域国别文学、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跨文化视域与中国文学文化等四个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分论坛的参加者主要以青年学者为主,共有超过30位学者作了交流发言。

 

分论坛(一):比较文学与诗学

      第一分论坛于14日上午8:30—10:30在国际会议厅举行,主要围绕比较文学与诗学研究展开交流。分论坛由杭州师范大学欧荣教授和上海大学吴攸副教授主持,共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向荣教授和蒋竹雨同学、安庆师范大学刘道武老师、韶关学院刘贞老师、北京语言大学颜雅培老师、福建工程学院马彦婷老师、中国海洋大学王凯、中山大学曾小英等8位学者作了发言。

      论坛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围绕《青铜葵花》、唐传奇篇名的英译和王尔德童话、《黑奴吁天录》的汉译,以及“脚注”与世界文学翻译等问题,多维度展开比较文学译介学的探讨;二是平行研究,如对《诗经》与传统西班牙民间抒情诗歌中的“水”意象进行对勘考察等;三是从诗学及其比较的角度探讨女性诗学、叙事诗学、中美现代诗学差异等问题。

第一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二):全球视野与区域国别文学

      第二分论坛于14日上午8:30—10:30在第二会议室举行,主要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区域国别文学展开交流,分论坛由电子科技大学冯文坤教授和吉林师范大学高卫红教授主持,共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雷晓敏教授、王焱教授、黄以亭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李楠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王海燕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杨静、上海交通大学徐阳子、天津外国语大学郑淑娟等8位学者作了发言。

      论坛以全球视野来关照区域和国别文学,学者们的研究涵盖越南、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六个国家,涉及对象包括卢梭、本居宣长、梭罗、福克纳、石黑一雄、莱辛、弗拉纳根等近代以来直至当代的作家。在研究路径上,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比较研究,有跨文化、多语境的比较阐释,也有后现代主义、女性诗学、文学地理学、符号学、叙事学、文化认同等理论视域与文本分析的结合研究。

第二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

      第三分论坛于14日上午8:30—10:30在第三会议室举行,主要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交流,分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周敏教授和重庆大学毛凌滢教授主持,共有西南大学胥维维副教授、马来西亚沙巴大学郗云峰、北京大学郑春光、上海理工大学杜蘅、南京工业大学高又谦、中山大学黄峪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博士和博士生彭海燕、罗映琪等9位学者作了发言。

      论坛主要从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来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学者发言既包括了文化世界主义、跨文化伦理学、“跨文化”的概念谱系、跨文化中的自我与身份等理论问题,也涉及到跨文化传播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语言教学、跨文化人才培养等实践问题。

第三分论坛现场

 

分论坛(四):跨文化视域与中国文学文化

      第四分论坛于14日上午8:30—10:30在六教B108室举行,主要围绕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文学文化展开交流,分论坛由集美大学许立军副教授和山东大学朱耀云副教授主持。共有衡水学院张瑞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黄晚、西安理工大学崔小清、温州大学曹瑞冬、清华大学王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杰、侯松、许栋梁、王亚桥、蒙律子等10位学者进行了发言。

      论坛发言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从地理、空间、城市等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学文化,展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交叉的阐释价值;二是以跨文化的视域来阐发中国文学、经学、历史与现实形象、社会文化现象等,探索新语境下中国文学文化及其传播的新价值、新意义。

第四分论坛现场

 

闭幕式

      14日上午11:00—12:10,本届会议在国际会议厅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环节共进行了三项活动:颁奖仪式、分论坛总结发言和大会总结。

颁奖仪式由南京大学高方教授主持。此次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全文46篇,组委会先后组织专家对参会论文进行了多轮盲审,共评选出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高方教授宣读了获奖名单,彭青龙教授、吴晓都教授、杨金才教授等专家为获奖学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

颁奖仪式

 

      分论坛总结发言和大会总结由华东师范大学范劲教授主持。

      上海大学吴攸副教授、吉林师范大学高卫红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博士、山东大学朱耀云副教授分别代表四个分论坛作总结发言。四位代表分别对各自分论坛的主要议题、发言内容、交流讨论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汇报。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查明建教授作大会总结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查明建教授对此次高峰论坛作了总结发言。查明建副会长首先对承办此次高峰论坛的广外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衷心的感谢。他总结道,此次高峰论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者的历史使命和人文担当”为主题,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全球治理的新理念,也是人类家园守护和建设意识的新表达;既是现实的、物质的客观存在,也是想象的、情感的精神追求,主题很好地诠释会议精神并引领了此次会议的进程。论坛从彭青龙会长的开幕致辞,到各位专家学者的大会发言,内容丰富、话题深刻,极大地拓展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和实践领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在闭幕式中,郑燕虹教授代表湖南师范大学对主办方表示感谢,并欢迎大家参加2020年在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二届高峰论坛。欧荣教授代表杭州师范大学对主办方表示感谢,并欢迎大家参加2019年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年会。

      最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彭青龙教授代表研究会,对会议承办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表示感谢,对会务团队的精心安排、高效组织和周到服务表示感谢,也对各位参会者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号召和欢迎大家参加首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年会和第二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高峰论坛。

      会议决定,第二届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高峰论坛将于2020年在湖南长沙举行,由湖南师范大学承办。

大会合影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查号:86-21-54740000

More

沪ICP备05052060 沪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